2025年1月12日 行业动态:
首页 > 行业信息 >> 行业动态
行业动态

治理“白色污染”顽疾亟须科技发力

发布时间:2021/3/12 9:37:57 来源:科技日报

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已成为环境“顽疾”。我国目前已有31个省份发布了塑料污染治理相关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修订通过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也提出了相关要求,但废弃塑料污染仍未得到缓解。在今年两会上,九三学社关于加强废弃塑料污染治理的建议,提出依靠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长期关注新材料的发展。他已连续两年在两会上提出关于推动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的建议。他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随着科技的进步,可降解材料作为替代传统塑料的新型材料,目前已在一些领域开始推广使用,比如一次性购物袋、一次性吸管、一次性餐具等。”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化支持力度

我国每年塑料袋的使用量超过400万吨,但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率不超过35%。大量废弃塑料进入环境,在海洋垃圾中,塑料垃圾占比高达80%。

为减少塑料等污染,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快递包装绿色转型。今年1月1日起,“禁塑令”在全国生效,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吸管和发泡塑料餐具、超薄塑料购物袋等,可降解材料产业迎来了“春天”。

郑月明说,目前我国可降解材料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突破。在产能方面,目前国内PBAT(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LA(聚乳酸)等可降解材料在建和规划产能已近千万吨。但是在产能激增的背后,还存在产品结构不合理问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面临过剩的风险。

2019年,我国塑料制品产量达8184.2万吨,其中可降解塑料实际用量仅4.4万吨,占比不足1%。据预测,到2022年末,我国可降解塑料需求量将提高到70.8万吨。未来10年,可降解材料产业规模有望达到千亿元级别。

郑月明说,可降解材料行业发展还需国家加强产业引导,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促进废弃塑料再生利用智能化、绿色化

提高回收再生技术,被认为是解决塑料污染的最有效措施之一,我国在塑料循环再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绩。比如位于浙江安吉的威立雅华菲高分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就是国内目前最大的再生塑料生产企业之一。每年,有数十亿个废弃塑料瓶在这里经过清洗、提纯、切片以及再加工等流程,废塑料在涤纶长丝、包装塑料、汽车塑料、电子电器、家用电器等产品中实现再生,甚至以洗发水瓶、衣服、鞋子等形式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

不过,环保设施不完备、技术落后、附加值低等问题制约着再生塑料行业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金发科技董事长袁志敏建议,加强塑料回收处理基地建设及装备改造。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中心建立专业化塑料回收处理园区,通过专项基金、设备补贴、定向贷款等方式鼓励塑料再生回收利用装备升级换代,促进废弃塑料再生利用的智能化、规模化和清洁化发展。

九三学社在建议中提出,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装备技术水平。以塑料全生命周期为基础,从原料、合成、加工、使用和处理各环节,加强科技创新,创新塑料废弃物再利用的工艺流程,研发创新产品,延长产业链条,为再生塑料开辟适合的应用途径。




免责声明:本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供交流,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zpia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