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行业动态:
首页 > 行业信息 >> 专题论述
专题论述

中国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的现状与挑战

发布时间:2025/10/20 11:07:34 来源:废塑料新观察

在全球塑料循环利用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再生塑料能否安全应用于食品包装成为社会和行业广泛关注的话题。与欧美、日韩等经济体的做法不同,中国目前尚未批准将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材料。这背后既有科学评估的结果,也有监管层出于食品安全风险控制的谨慎考量。

— 1 —

国际趋势:再生塑料食品接触材料的广泛应用

在欧洲、北美、澳洲、日本、韩国、印度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饮料瓶回收再利用已成为常见做法。以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为例,这种材料广泛用于饮料瓶等食品包装容器。经过清洗、熔融和再加工后,国际上普遍认为符合安全标准的再生PET可重新用于食品包装,从而减少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

这种循环利用体系的建立,依托的是成熟的回收体系、严格的原料追溯机制以及权威的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标准。例如,欧盟规定再生塑料必须来自可追溯的食品级原料,并通过高温脱挥、化学净化等工艺,以确保其安全性达到新料标准。

— 2 —

中国的审慎立场:风险评估已完成,但尚未放行

根据近期对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的一段采访可以得出(上观新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已对再生塑料进行了科学评估。结果显示,经过仔细清洗和处理的回收PET瓶,在制成再生塑料后能够符合食品接触材料的安全要求。

然而,陈君石院士指出,尽管科学数据支持其安全性,但出于对消费者健康安全的高度谨慎考虑,中国目前仍未批准这类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这意味着,相关材料在中国的应用仍处于“降级使用”阶段,多用于日化、非食品类包装等领域。

这一政策取向反映了中国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风险防控导向。监管部门倾向于在充分评估和社会共识形成之后,才逐步放开再生材料在食品包装中的使用,以避免潜在的食品污染风险。

— 3 —

公众认知与风险交流:科学沟通仍是关键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六成消费者(62.84%)对再生塑料用于食品包装持积极态度,认为这有助于环保和资源循环。但同时,公众对“安全性保障机制”的了解仍有限。

陈君石院士指出,在风险分析框架中,“风险交流”是与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同等重要的环节。若能向公众充分公开风险评估结果并加强科学沟通,或许能加快社会对再生塑料食品包装的理解与接受,从而推动这一绿色举措在中国早日落地。

— 4 —

结语:平衡安全与可持续的未来路径

再生塑料的食品接触安全,不仅是科学评估问题,更是政策决策与社会认知的平衡过程。中国在这一议题上的谨慎态度,体现了“安全优先、稳步推进”的原则。
未来,随着技术进步、监管完善和公众认知的提升,再生塑料食品包装或有望在科学与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产业化应用。




免责声明:本图文、资料来源于网络,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分享,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其他建议。仅供交流,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涉及侵权,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 zpia2008@163.com。